“张叔,今天的羊肉炖得好,您多吃点!”9月11日中午,吴忠市红寺堡区新民街道“一家亲”社区食堂里,工作人员正忙着给前来就餐的老人盛饭。食堂内,各族老人围坐在餐桌前,边吃边唠。这样温馨的场景,每天都在上演。
新民街道下辖8个社区,常住人口约7.3万人,其中老年人占比超三分之一,独居、孤寡老人“做饭愁、吃饭难”曾是街道民生服务的痛点。为破解这一难题,街道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,发挥党建引领作用,携手组织、统战、民政等多部门,与侠客行综合服务中心党支部组建“薪火”党建联合体,推出“公益+低偿+补贴+市场”运营模式,打造出集多元服务与品质保障于一体的“一家亲”社区食堂。
“食堂能顺利运营,离不开多方支持。”食堂负责人徐海侠介绍,社区免费提供400平方米场地,可同时容纳110人用餐;政府补贴、企业让利、社会救济与市场化运营相结合,大幅降低运营成本。在这里,60岁以上老年人一日三餐仅需15元,残疾人免费就餐,社区居民享8折优惠,菜品定价比社会餐饮低10%至15%。
“以前一个人做饭,做少了不够吃,做多了吃不完,现在来食堂,每天菜不重样,还能和老伙计们聊天。”75岁的独居老人贺昌吉是食堂的常客。他说,食堂不仅解决了吃饭难题,更让他感受到家的温暖。
为满足行动不便老人的需求,街道还创新推出送餐服务,打造“15分钟助餐服务圈”。在创业小区党群服务中心“助餐服务点”,志愿者每周都会准时将热乎饭送到独居老人家中。“上周我腿疼没出门,志愿者天天给我送饭。”71岁的张新生老人说。
随着用餐老年人的增多,食堂曾面临承接能力下滑、运营成本上升等问题。新民街道打破社区界限,构建“1+X+Y”组织架构:“1”个联合党委统筹全局,“X”个基层党组织联建整合资源,“Y”种工作机制保障运行。通过整合资源,食堂不仅提升了供餐能力,还成了民族团结的“新阵地”。
端午节时,食堂举办“民族团结饺子宴”,各族居民围坐在一起包粽子、捏饺子、炸油香,欢声笑语中,民族情谊愈发浓厚;重阳节当天,“长者生日会”热闹开场,街道工作人员和志愿者为老人们唱生日歌、切蛋糕,老人喜明俊激动地说:“活了这么大岁数,第一次和这么多老伙计一起过生日,心里很暖。”
如今,“一家亲”社区食堂不仅解决了老人“吃饭难”,更成了各族居民交流交融的平台。通过延伸服务触角,设立暖心服务站点,为快递小哥、外卖员、环卫工人等提供临时休憩、免费饮水、微波炉热饭等服务,不断提升群众的幸福感和满意度。
“我们会继续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,进一步拓宽各民族全方位嵌入的实践路径,把食堂办得更贴心、更暖心,让各族居民像一家人一样,共享幸福生活。”新民街道办事处负责人说。(记者 李良)